MODE

新闻

产业观察:在AW2024 MODE展看到的设计师品牌发展生态

2024-03-31

经过簌寒萧条的冬天又到万物生长的春天,三月如期而至的上海时装周成为观察时尚产业景气度的大事件。笔者此次的行程主要是商贸展会,上海时装周率先打造“亚洲最大订货季”的步履从未停歇,从官方配套展会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到覆盖五大中心城区的十余家展会、showroom同期登场,为国内外时尚设计师品牌对接零售终端渠道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无论是MODE以传统榫卯结构为灵感的艺术装置入口或位于西岸艺术中心的Ontimeshow,兼具艺术调性和体验性的展会都足以成为城市的网红打卡点。但除此之外,如今设计师品牌的生态如何,有多少设计师品牌由此实现从订货到可持续发展?游走在MODE展馆边观察边走访,几个关键词逐渐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创新力」

 

“我们是维新时装,是全新的时装技术”RAXXY瑞希品牌创始人沈威廉说。踏进MODE展厅,眼前一亮的是羽绒服品牌Raxxy ,相对于传统羽绒服而言,Raxxy以5D羽绒服雕塑工艺为创新,展示墙上是一组组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羽绒创意灵感演绎,譬如剪纸雕塑工艺的凤凰,辫子编织工艺的龙纹, 以及长城纹、麒麟纹、竹简纹等,独特的3D雕塑纹极具视觉冲击力。数学背景跨界时尚设计的沈威廉在谈到他的创作和时装时充满激情,由于他极具辨识度的羽绒创新力,在品牌创立这短短三年以来,从上海时装周起步,他于2023年入选了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并被Moncler选为联名合作的设计师。在谈到品牌的规划时,沈威廉也表达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表示已与欧洲的品牌管理公司达成合作,在其助力下进入欧洲市场的买手店进行分销。

 

在RAXXY的展位旁,独特的软雕塑感针织系列产品同样引人驻足,这是原创针织设计师品牌JUNNE,展现由一根纱万千变化,从工艺到设计不断打破、推翻再重组的魔性创新设计。

 

另一边,以研究时装机能性为目标的Trickcoo,是基于穿着者在保证日常通勤时尚度基础上,融入过硬机能性,以便随时切换户外或运动场景。这意味着时尚设计与科技的兼容创新。

 

创意与创新本是设计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当下全球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对未来预期中,时尚产业日益变得保守并寻求安全感,独具一格的创新精神正成为稀缺品。在创意和市场的博弈中,人们一度矫枉过正,时装被彻底视为商业的附庸,哪怕在本该凸显创意的大学生设计比赛中,“成衣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但时尚作为具有前瞻性并能够体现时代风貌和创新精神的产业,创意和技术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当内卷时代下大众集体价值观趋于单一,商业化为第一考量的背景下,能够依然保持创新的内核,敢于对陈规进行突破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师品牌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时代是尤为珍贵的。而这样的创新力一旦与国内强大的供应链相结合,赋予业态和产品更新的灵感,也必然能诞生出更多属于时尚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新中式」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品牌加入“新中式”赛道,MODE展会上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新中式”风格品牌比例增多,以设计表达中国传统美学的DNA精神正当时。

 

倒叙服饰集团旗下的成衣品牌墨汁,品牌名取自充满东方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物象,将中式底蕴融入现代设计,以日常服饰为载体,在面料、工艺和细节中融合了东方美学的神韵与意境。新创的配饰品牌盐岛,由东方立意出发,从设计元素,肌理雕琢,点彩设色、艺术意境等多个角度挖掘首饰设计的可能性。刚在巴黎参加完中法时尚文化交流展的设计师Sarah也带来了融合京绣与苏绣的新品牌Shang Jiuss。

 

恰如时装流行的路径,这波全民共创的“新中式” 也经历了从高级定制到大众消费的民主化进程。从“一线老钱风”到“县城马面裙”,多层次多代际是其市场特点。设计师品牌作为趋势引领者,需要植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并赋予当代语境的设计表达。以连续在上海时装周走秀多季的设计师品牌荷木HEMU为例,其持续从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艺术中寻找灵感,以本土非遗织造和大繁至简的手作工艺结合当代设计手法,呈现新中式的风雅之美。相对于新创品牌,拥有稳定的设计风格与产品线及优质客户的荷木HEMU已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设计师品牌。

 

之前刚结束的四大国际时装周上,有秀场被评论诟病曾经醒目鲜明的城市传统和历史美学不复存在,由此提醒上海时装周,能够助推或挖掘拥有代表城市历史文化和设计美学的品牌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品牌来说,随着国风市场的兴起,努力修炼内功,将自身重塑为一个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和时尚周期变化影响的中式代表品牌是值得期待的。

 

据悉以新中式为主题的快闪店或集合店已开始出现。未来一段时间必然有更多线下体验店铺以“新中式”为主题探索和现代生活场景的多元融合,也契合着出新一代年轻消费市场对此的文化认同。

 

「可持续」

 

“可持续时尚发展”主题一直是MODE展重点关注的,从“有料空间”展示到M SPACE共创聚谈,都聚焦于此。这次在有料空间汇聚了生物基材料SORONA、THE WOOLMARK COMPANY国际羊毛局和国际领先纱线集团UPW,从供应链源头见证材料的环保性。

 

而一些来自国内外“下一代”初创公司的材料更新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由MATTTER生物基材料创新机构呈现的来自墨西哥的仙人掌纯素皮革,其提供了一种零容忍且可持续的皮革替代品,不含任何有毒化学物质。

 

不过材料不是孤立的环节,从原材料溯源、产品设计开发再到回收降解,实现以循环为目标的闭环链路才是整个时尚产业转型的底层逻辑。展会得以把材料商、面料商和品牌、设计师聚集在一起,将材料到产品到生活方式的全产业链打通。

 

笔者在展会上因为一只造型独特的包注意到一个参展品牌,那是经过共益企业认证的B-Corp生活方式品牌KOKOLU。其展位上陈列的看起来一体化成型的环保手提袋原来由100%回收塑料瓶制成,大号包由20个回收塑料瓶制成,中号包由8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结合创新的3D针织和原液染色技术兼具了风格、功能和可持续的完美结合。

 

从旧料改造,库存再利用到供应链深度融合,身为创意核心的设计师们正以诚恳而先锋的态度,介入符合道德标准的可持续实践。但问题也存在,比如设计师品牌通常也会因为生产体量较小,难以寻找到符合环保标准的可持续供应链。而从小众理念到公众普遍共识,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强势品牌更需要直面“可持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出于营销的手段,反过来成为消费主义的再包装。

 

 

 

「质价比」

 

后疫情时代,时尚消费发生的深刻变化正驱动着市场格局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的消费降级(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观升级),进一步挤压着原本属于设计师品牌的轻奢或中端市场。即便设计师品牌消费者的画像显示他们是更重视产品设计和品牌文化属性的群体,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但在更趋理性的消费观下,面对中高端个性化品牌也会做出追求“质价比”的选择。

 

展会现场一个感觉是更多设计师品牌更趋务实,除了本身是定位于“高级定制”的品牌,更多面对市场的品牌则着眼于在产品品质上追求更趋稳定,在定价上不再注重高溢价,转而追求提供更具“质价比”的产品。对于设计师品牌而言,如何深刻理解核心消费者需求,在保持产品个性的同时以更合理的价格塑造质量更好或更标志性的产品,或许是创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市场支持的持续发展项。经历4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有着全球最强大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能够生产提供品质最佳的时尚产品,这也是质价比商品背后的底气。

 

设计师新创品牌年年有,创业不易,难在从零到一的商业系统的建构。但如今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创业的路径发生了根本改变,设计师可以依托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提供以兴趣驱动的个性化服饰产品,去凝聚更多粉丝,再在能够为客户提升生活质量和解决痛点的基础上把粉丝转化为优质的长期客户。和以规模扩张作为目标的初创企业相比,设计师品牌更需要能够自我造血,由此才是企业经营下去的根本。而得益于线上社交电商平台的加持,以及线下日渐成熟的Showroom,商贸平台与时装周扶持,买手店体系发展,正赋予“小而美”的微创业以无限可能性。

 

悲观者停滞,乐观者前行。2024的关键词是出海,早先在上海时装周起步的一些设计师品牌这季已然扬帆海外时装周,体现了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但是人生海海,凡是能在不确定的时间里找到心之所向的锚点,能在陌生的地方发现新的市场,能开辟出一份自己愿意长时间投入热情的工作并由此创造价值,不论是在远方,还是在附近,都是勇敢的“出海者”。这个海,也无论大小。

 

 

特约撰文:周靖蛟(Shelly)

视觉:Eirene

图片来源:VPhoto